高考前心理辨析

前言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而今我已垂垂老矣……不对,如今我已到了高考将至的年纪了。

生在这片土地上,科举制度贯彻千年,而今更是幻形为高考,成为每个人多少都要经历的一次检验。我为我的傲慢道歉,毕竟还有一半的人无缘高中。但无论如何,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,亦或是旁观者,高考这么一道「龙门」,总是受尽关注。

对于考生而言,至少对于我而言,高考是双重意义的:一方面,它是残酷的、无情的甚至扭曲的裁纸机,按照你符合某种特定需求的比例而为你裁定分数;另一方面,高考的背后像是久违的自由与天空,解放与新生。这让我对高考既畏惧又期待,既抗拒又急迫。

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诟!——《离骚》

可惜的是,对于大部分平凡如我的人,我们并没有「伏清白以死直兮」,与社会彻底决裂的勇气,而只能委身其间,奉旨填词,接受游戏规则。哪怕我们是被海盗绑架到船上的可怜人,也只能屈从于其规则而免于被扔入海中。

在这篇文章中,我无意于抨击高考制度如何如何。这已经是老生常谈、家常便饭。更何况我在这场游戏中,无论如何骂骂咧咧,最终只得捏着鼻子照做。几天之后还要大写特写红色文学,现在就懒得自找不快了。也许哪天等到我走出这篇阴霾,回首往事,会对此稍加描绘,但那时我的痛苦与煎熬已然褪色,那时我不会有愤慨与忿然,不会有咬牙切齿与捶胸顿足,毕竟时光既然连平乏的童年都能粉饰成美好,高考体系下的青春往事又怎能避免成为「Good Old Days」中的一部分呢?

我不怀疑她们有梦想,也许还有渴望,但我已经曾经沧海,在写满一元二次方程的黑板之外无法企及。我的眼睛里充满太阳。 ——《诗人继续沉默》

或许这漫长的中学年代,就是一个人不断受锤的过程(王小波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)。纵然我自诩特立独行,也只能在答题卡上写上与所有人别无二致的东西,在痛骂着出题人的同时斟酌损益、揣测推理。「揣摩出题人的意图」竟然是堂而皇之的一种能力!

有的时候,我或者会为了逝去的时光而叹惋,为了虚掷的光阴而悔恨,旧日的梦想逐渐黯淡,曾经的热情或已冷却。生而为人,也许就是不配有那么多顺心顺意。

暗自神伤、愤世嫉俗、怨天尤人的前言就到这里结束吧,Don’t be so cynical.

接下来对临近考试的我的心理做一些自我剖析。当然不如卢梭《忏悔录》的真诚坦率,但总之希望为未来的我留下些什么。

疲倦反弹

我的热情总是间歇性的,至少在对待高考上是如此。向着一个我所不喜好的目标,毋宁说是一种「义务」,我并没有那种持续为之奋斗的动力。或许我天生就不是「卷王」的料,哪怕权衡利弊、理性分析得明明白白,可我的另一半大脑却坚定地彰显其存在感,让我意志消沉、浑浑噩噩。

深一模前的寒假应该是我学习最投入的时候。 我在假期时总是比在学校时更加专注,这可能是因为在假期我能充分安排规划我的时间,我有充分的自由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,因此我也多少能为之而工作。

其实我在开始了任务管理的这大概两年的时间中早就知道,做一件事情,往往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难,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开始,只要开始做,一切都不会显得那样遥不可及。

但在上学时,我的自由有限,任务管理也就无足轻重了:我毕竟只有晚上的那么一些时间,而那时我已疲倦不堪、困意上头。于是任务管理体系日渐荒废,靠理性进行的自我驱动不复存在,啥都不想、啥都不干的混日子主义甚嚣尘上。

再加上长期过载造成的疲倦,我的状态可以说是不断下滑。缺乏计划,没有目标,没有动力的日子,一个接着一个滑过去。

什么是疲倦?这种程度的疲倦,是一天饱满的睡眠都无法消除的,是睡了一天早上起来依然困乏、难以打起精神。或许长期睡眠不足可以为此背锅,或许长期负面心理活动也难辞其咎。每天回到家中,回到那为数不多的我自由掌握的时间里,我甚至已经没有精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了。

曾经我多么瞧不起那些社会上平凡的人,他们安于一隅,没有自我进步,没有自我反思,没有自主学习,沉溺于娱乐中,消磨意志,虚度光阴。但现在的我会想,一个人,在日复一日的 996 中消磨了意志,回到家中,面对仅剩的那么一点点时间,面对灰暗的未来、看不到出路的虚无,到底靠什么才能捡起内心的热情,到底靠什么才能克服骨髓中的疲倦?漫无目的地刷着社交媒体,似乎只是为了填满所剩无几的时间。不断熬夜,似乎只是为了避免失去来之不易的自由,似乎只是为了逃避又一个惨淡的明天。拖着疲倦的身体,甚至懒得担心自己在哪一天会毫无征兆地死去。在这种条件下,那只特立独行的猪,还能直得起腿来吗?

越是临近考试,越是如此。考前了,好好休息吧!于是什么也不干,日日摆烂,考完了或许短暂的鸡血一会,过不了几天就再度回到了疲惫之中,似乎是考前几天休息积攒的精力又被挥霍一空了。

疲倦让我安于旧的行为轨道,让我无暇他顾,这就引入了下一个话题:自我限制。

自我限制

很多时候,并不是我不能,而是我认为我不能。

高考是一种宗教,它要求你将全身心投入其中,要求你全神贯注、无有二心。无论是什么,都会有「潜在的影响学业的风险」。

于是,每当我对什么产生了兴趣时,我不由地想到:我似乎没有精力、没有时间在高考压迫下充分发展我的这个兴趣。另一方面,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与高考不相及的领域中,在社会语境下是一种「分心」的表现,是不被鼓励的。特别是,当兴趣本身并没有强烈的功利性回报时,通过理智分析,我甚至觉得放弃才是正确的。

一方面,我因疲倦而无意义地消磨着我宝贵的时间,另一方面,我却因畏惧而给自己设下限制,让我不能从事于长期的、有价值的事业。我常常想:学学游戏开发?学学 Golang?写写小说?看看书?……但这些都是长期投入的项目,我的一时热情被自我质疑而击退,我甚至根本就不想将他们加入我的 todo-list 中,于是放弃。

其实我都知道,万事开头难,只要做好了规划、持续进行,总是能干下去的。我也并不是所有事业都因自我限制而放弃了,比如深入学习 Python(寒假网课期间看完了一本 Learning Python),比如看《战争与和平》(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完),比如学习 Pytest、开始几个小项目,比如每周阅读 TheEconomist、Nature……

但同时,我放弃的东西,或者说我放弃追求的东西,更是多得多得多。我似乎总是希望在高考之后,我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它们。尽管我知道,那其实也只要三个月。尽管我知道,其实往后的人生也并非自由,我可能只是从一个小小的铁屋中出走到了一个铁幕笼罩的穹顶下。这引入了第三个话题:未来幻想。

未来幻想

曾经 zbh 如是说:临近高考时,我不会感觉紧张,而会为高考后的欢乐而期待。这何尝不是一种共性呢!通过对高考后的美好预期来消解高考本身的残酷特质,从而在心理上减轻压力。

未来幻想也许是我面对高考时,支撑着我继续前进的底气。我会想着高考之后,终于能够深入学习我所爱的一切,终于能够支配我自己的时间,终于能够过「值得一过」的人生,终于能够独立于世、为自己负责。事实上,我已经有了一部分的计划: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这些当然不全是高考后的一个假期就要完成的,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。但这个漫长的假期,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神话:它足够长,长到让你以为它真的足够长。于是幻想就可以生根发芽,于是我就可以以此为根基开始幻想我的美好的未来,寄托我的「未完事物」。

同时我也可以这样坚信:既然我能在这个假期中充分自我实现,那么我在未来(比如大学中、社会上)同样可以。这就给我一种虚假的信心,滋生了一种虚妄的掌控感、确定感。

而在未来幻想中,有一个领域是需要避免的:大学。这涉及到最后一个话题:预期消解。

预期消解

深一模之后,由于我考到了市十几名,清华招生组找上门来。

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考清北,因为我坚决保专业,学校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。我计划过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交大计算机这个级别,清华计算机可未曾奢望。

对我来说,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:充分的自由,良好的社区氛围,较小的硬性压力。我也从来不是爱好听课的好学生,hands-on experience 对我来说更加重要。加里顿大学(homophonic)也是我的梦想学校,只可惜学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东西。

我对名校没有什么渴望,自然也不会以其为预期,因为我知道,考上名校所要求的努力奋斗是我不愿付出的。清华套磁或许对许多人是一种激励,对我来说,我宁可放弃这种压力。

  • Path A: 打鸡血好好学习,在高中的无趣的一亩三分地中卷到死,最终成为名校学生,风风光光再卷一辈子。
  • Path B: 出我所能接受的一部分力气,不放弃我的各种兴趣爱好,上一所过得去的学校,遵循我的爱好学习。

从我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来我更愿意选择哪一条道路了。

更根本性的说,我是一个厌恶高压力的人。竞争从来都令我不快,甚至连竞技游戏我都不喜欢玩。卷来卷去,你争我抢,并非我心之所向。安分守己,潜心做事,于平凡中进行创造才是我乐于接受的行事风格。

作为一个 Minecraft 生存玩家,我这样的性格可以说是非常特色了。

我始终相信,创造性工作并不依赖高负荷的连轴转,并不源于竞争与压力,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,在充分的闲暇中,在一闪灵光中萌发,或是于梦中忽现。

因此,我采用了消解过高预期的方法来去除这些压力。或者说,这是我的一贯方法。在中考前,我已然做好负面预期:考得再差又如何,反正都保送了,再说也不至于考不过录取线吧。于是我能在中考两周前心安理得地熬夜和宿舍同学通宵打游戏、、、

此时,我常常会想,南科大也是一所不错的目标院校,声称「创新」,出国方便,地处深圳,学计算机应该还不错。与其寄情清华,我倒不如以南科大作为我的预期,考差了照样能上,而且似乎也不那么糟糕?

当然同时我也知道,我有很大的概率并不会去南科大,尽管也不会有什么概率去清华。选择一个社会接受度更高的 985 院校,作为一个中规中矩的选项,可能是我未来的选择。人在屋檐下,怎么说还是得看他人的认可与脸色行事。

尾声

这些心理,作为考试前的特殊产物,应当是值得记录的。 或可以小见大,管中窥豹,得出高考对考生的心理影响的某些经验性结论。或可珍藏回忆,留待日后,作为高考体制的弊端的又一罪证。

感性并不全然受到理性的支配,正如哪怕我明白自我设限常常是愚蠢的、疲倦往往只是精神上的畏缩,也很难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做一个「理性人」。

正如我如何辨析自己的心理,都无法逃脱其范式。又或者说,这篇文章最初的目的,仅仅是我发现了这种范式隐约的存在迹象,于是决定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明确挖掘出来罢了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